史蹟館 記錄著嘉義風華
| 走過了許多歲月的痕跡 |
![前門[代表圖]](img/team/1.jpg)
--------------------
![景觀[代表圖]](img/team/2.jpg)
歷史沿革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兩棟建物乃日治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創建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齋館係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的地方,而社務所為神社的行政管理辦公處。
西元1945年二戰後,神社改為忠烈祠,而將齋館及社務所摒除於外。齋館及社務所曾由國軍828醫院借用,至民國76年歸還嘉義市政府。
民國87年10月,該兩棟建物經嘉義市政府核定為市定古蹟,並定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90年9月15日史蹟資料館開館啟用,館內展示有關嘉義的人與嘉義的事,以過去與現在的時光交錯,呈現各自的風華,藉以激發民眾愛鄉愛家的情懷。
![側面建築[代表圖]](img/clients/p001.png)
![前面建築[代表圖]](img/clients/p002.png)
![後面建築[代表圖]](img/clients/p003.png)
![全景建築[代表圖]](img/clients/p004.png)
建物描述
![齋館及社務所[代表圖]](img/team/team1.jpg)
齋館及社務所
齋館及社務所是兩棟不同功能但同為神職人員使用的服務設施,且串聯在一起的神社社殿空間。
![齋館[代表圖]](img/team/team2.jpg)
齋館
為舉行祭典時,祭主以下的神職人員以及重要參與人員齋戒以保持身心清淨,以便宿泊及日夜祈願的場所,因此多有類似住宅的空間及寬廣的庭院。
![社務所[代表圖]](img/team/team3.jpg)
社務所
又稱廳屋,為神職人員或管理人員處理及執行神職庶務及值夜的場所,由於開會的需要,常設有寬廣的空間,與潔齋事務關係密切,故常與齋館相連。
![第一代神社遺跡[代表圖]](img/team/team9.jpg)
第一代神社遺跡
第一代嘉義神社於1915年啟用,方位坐北朝南。目前遺留柱基遺構以及石砌基壇,類似兩個相向的凸字平面。前者(靠南邊)的地坪遺跡,原為32坪的拜殿;後者(靠北邊)的石砌基壇,原為12坪的本殿。木構造的兩座建物因遭蟻害腐朽,於二戰後拆除,目前只遺留地坪柱基、遺跡以及石砌基壇。
![祭器庫(神輿庫)[代表圖]](img/team/team4.jpg)
祭器庫(神輿庫)
祭器庫在拜殿左側,為存放神輿的倉庫,為長方形平面混凝土造瓦茸建築,屋頂用「入母屋流造」,單側入口三面開窗。
![狛犬[代表圖]](img/team/team6.jpg)
狛犬
狛犬亦稱胡麻犬或高麗犬,傳說是高麗傳入日本的高麗犬,一說是為除魔的拒魔犬,常見於神社的社頭、社殿前或寺院前,以供除魔之用。
![參集所(休憩所)[代表圖]](img/team/team7.jpg)
參集所(休憩所)
為集結準備之場所,因此必須在手水舍之前、社務所之附近,用來集結容納眾多參拜者,方便快速進出且能遮風避雨的場所,所以採用無門窗的亭式半開放空間。
![手水舍[代表圖]](img/team/team8.jpg)
手水舍
一般手水舍是位於神社、寺廟的參道或社殿旁,第二代嘉義神社的手水舍於1945年啟用,為獨立的四柱庭建築,中央有八角形溢水槽,槽內置石盤一口,配置長柄水勺,提供參拜者洗手和漱口之用,以達到淨身淨心的效果。 手水舍內設置解說牌讓參觀民眾認識手水舍使用步驟:(1)以右手拿長柄勺取水(每人只取一次水),洗左手。(2)交左手持勺,洗右手。(3)再交回右手持勺,將水倒於左手掌,用來漱口(或象徵性的用水拍嘴唇)。(4)把勺子立起,以剩餘的水洗勺柄。(5)最後將水勺放好,讓下個人使用。
![石燈籠[代表圖]](img/team/team5.jpg)
石燈籠
石燈籠為屋外點火照明之用,一般可分為釣燈籠、懸燈籠、置燈籠、立地燈籠,神社以立地燈籠最常見,石燈籠造型如中文的「亭」字,由上而下計由:寶珠、請花、笠、火袋、中台、竿、基礎、基壇等部分構成,依規模分為大燈籠、小燈籠,也有各種形式及名稱。